12月22日晚,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开云(中国)博硕本联动乐学项目历山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如期举办。本次论坛由2021级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崔洪爱担任主讲人。崔洪爱从明代文学权力的流变入手展开论述,围绕着晚明馆阁文学振兴时限、双重内涵以及晚明馆阁文学复振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等内容,与同学们一同考辨晚明“文归馆阁”。
首先,崔洪爱从明代文学权力的流变展开论述。她指出,在明代文学发展历程之中,馆阁文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明初馆阁文学由宋濂、刘基等人奠基,至李东阳等“茶陵派”崛起,拯“台阁体”肤廓之弊病,此时仍是“文在馆阁”。而后李梦阳、何景明等郎署官员标举复古之帜,广立门户,李攀龙、王世贞等继其衣钵而更盛,“文在馆阁”转而为“文移郎署”。直至嘉靖末期,后七子的复古创作渐趋消歇,馆阁文臣乘势而起,重新掌握文坛的话语权,文权由郎署再次回流至馆阁,即叶向高等人所谓“文归馆阁”。然而此时,无论是文学思潮抑或是时局政坛均发生了巨大的嬗变,晚明的馆阁文臣亦以稍异于先辈的创作风尚将馆阁文学推向了新的发展历程。
随后,崔洪爱对“馆阁体”“台阁体”“翰林体”三者之异同进行了详尽阐释。首先,崔洪爱沿用了学界现有的讨论,列举了孙学堂、黄卓越、叶晔等学者的观点。孙学堂认为,馆阁体等于台阁体;而黄卓越、叶晔等学者则认为馆阁体、台阁体、翰林体不完全相同,紧接着,崔洪爱沿用皇甫汸《解颐新语》等论著中的观点对翰林体与馆阁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她认为,“台阁体”“馆阁体”“翰林体”之间并非壁垒森严,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风格、成员等方面有着高度的重合。但从更为细微的角度而言,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些许的差别,相比于“台阁体”的华贵,“馆阁体”显得更为平实。关于“文归馆阁”的时限考辨。她指出,弘治以后,馆阁文学弊端丛生,陷入了发展低谷。其中原因不乏复古派的崛起、政局的激变与翰林制度的改变。经历了长期的低迷期后,直至嘉隆之际开馆阁文学复兴的序幕,在隆庆、万历万之间抬头,并在万历中期而达到鼎盛,此后便有所消退。
最后,崔洪爱总结了“文归馆阁”的内涵及其面临的困境。她指出,“文归馆阁”具有尚质的功用主义和官府一体双重内涵。接着,崔洪爱揭示了“文归馆阁”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就文学生态与社会思潮角度而言,面临着山林文学崛起、王学盛行、流派纷杂与内部解构等困境。此外,政局也处于波谲云诡的形式,面临着阁臣与言官之争、党争的纷争之中。从这一层面而言,馆阁文臣们极力倡导的“文归馆阁”可以说是一场“权归馆阁”运动,包括文权与政权。崔洪爱指出,尽管叶向高、郭正域、顾起元等人一再强调“文归馆阁”,就实际情况而言,馆阁文学虽然在晚明时期得到了振兴,文学权力却并没有完全归于馆阁。但不可否认的是,至晚明时,馆阁文学的确重新焕发出别样的光芒,无论是文坛还是政局,皆因此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场中馆阁、郎署、山林三足鼎立,政坛上阁权再兴,在某种程度上,馆阁在这场具有双重任务的“复兴运动”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
讲座尾声,崔洪爱从晚明馆阁文学的自我革新、矫正世风、晚明经世思潮三方面对“文归馆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崔洪爱,“文归馆阁”是政局与社会思潮发生重大嬗变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其上承馆阁文学的高古博雅的传统,下启张溥、张采、陈子龙等复古运动,又熔铸经世致用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重大。
此次讲座学术信息丰富详实,崔洪爱从真实史料中抽丝剥茧,分享了“文归馆阁”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重要价值,逻辑论述清晰,丰富与会同学视野的同时,也为与会同学打开了晚明文坛研究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有效达成了历山论坛搭建沟通桥梁、点燃思想火花、传播学术思想的目标。
撰稿:王雪彤
审核:梁琪
终审:杜云飞